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

建设研究型、创新型、服务型一流研究生院

【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第2期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创新与创业》系列课程建设

发布日期:2022-06-17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西北工业大学一流研究生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持续深入树典型、立标杆、推经验,总结凝练推广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支持建设项目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优秀项目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特推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系列文章,以期交流借鉴,共促提升,实现我校研究生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研究生《创新与创业》课程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全校公共必修课程。课程侧重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创业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增强研究生管理自己学术生涯、职业生涯以及开拓自己事业的能力,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为一体的高层次应用型科技人才。

一、发挥师资队伍的学科交叉优势

建立学科交叉、专业交互的教学团队,组建了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组成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师资团队,团队成员均为博士,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领域,教学经验丰富,团结向上。主讲教师段婕教授,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研究;黄新春副教授,博士后,主要研究通航/无人机用发动机研制、智能制造及抗疲劳控制技术理论和方法,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50多项,已授权专利33项,软件著作权2项。2020年获得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荣获特等奖,获得校级“优秀双创导师”。团队成员黄柯鑫副教授、翟珊珊讲师对项目管理和商业模式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团队成员发挥个人的专业所长,潜心教学,共同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构建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育人体系

1.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为发挥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构建了“以学生为本、以课程为纲、以实践为准、以能力为标”的课程教育模式;聚焦学科交叉、拓展知识交互、实施模块嵌入,构建“学科交叉、专业交互、课程交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以赛促教,以教促学,赛课融合。

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需求采用直接转换、组合转换以及提炼转换等方式开设短而精的创新创业课程,设计模块化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嵌入各个模块教学环节。

 

      图1  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

      2. 组建实践育人体系

采用螺旋式上升方法实现实践环节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类教育教学及创新平台,将专业导师与非专业导师相结合,共同指导完成创新实践项目,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同时鼓励培养单位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设实践性课程。

图2 创新创业课程实践体系

3.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以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教学为例,说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1)案例导入。选取大家都众所周知的创业者的典型案例——亚马逊网上书店的诞生、爱迪生创新之路、中国四大发明,通过讲述创新展思维的内容、方式、方法,让学生转换思维方式,能够以团队合作形式完成一些小的创意。

(2)项目引导。结合理工科教师的科研成果,尤其是选取微小型涡轮发动机掌握微发总体设计、小尺寸/小流量发动机部件设计、电子控制系统(ECU)设计、高性能电动油泵设计、高功重比起/发电机设计、总装配、试验等关键技术,包括参加大赛获奖项目进行创新思维教学引导,既体现学科前沿性和创新性,又体现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意识,以身作则教育学生热爱科学研究,树立勇于科技创新的远大志向。

(3)指导实践。2020年黄新春老师指导孟森林、樊沛阳等8名学生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参赛作品《飞天巡洋——高性能微小型涡轮发动机领航者》荣获“特等奖”(高教主赛道),并参加“建行杯”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陕西赛区“银奖”;2021年指导孟森林、陈泽长等5名学生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苍穹之心——微型涡喷发动机智能控制器》荣获“特等奖”;2022年指导孟森林等三名学生参加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苍穹之心——微型涡喷发动机智能控制器》荣获国家“特等奖”。

(4)延伸拓展。结合我国当代历史的发展,讲述毛泽东如何运用创新思维为中国革命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是如何实现的,通过价值引领,达到课程育人的目标。

(5)课后提升。引入创业基础虚拟仿真训练平台,加强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最大限度发挥两者的协同育人效果,多渠道、多方式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三、提升课堂教学的环境再造

课程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现新形势下高校科技服务社会需求。课程不断探索挖掘课程思政案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1.思政引领,培养责任意识

通过搜集整理创新创业案例,嵌入思政元素,教育研究生充分认识科研创新精神,明确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弘扬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通过创新创业精神的学习,树立科研报国的远大志向,不畏艰难,把个人的科研追求融到国家经济建设,加强科研成果转化。

2.课程融合,培养创新思维

以学生为本,强调文理融合、利用科研创新思维,将TRIZ创新方法论融入教学和科研实践环节,通过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项目驱动,培养实践能力

面向专业学科领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痛点问题,强调科技服务国家产业发展,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针对关键技术和关键领域的核心问题,在科研导师和实践导师的引导下组成创新团队,自行发掘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与未来的职业能力相结合,拓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扎实课程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

1.完成创新创业类系列课程的课件制作和完善工作

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全校研究生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建设,开设《创业管理》《商业计划书》等系列课程,推进了我校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完善新工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2.加强教材建设,申请完成课程建设的相关教材出版工作

        3.充分利用各类创新平台,将专业导师与非专业导师相结合


引入创业基础虚拟仿真训练平台《创新中国—中国青年创新战略云服务平台》(:http://cyjc.cying.com.cn),利用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创业仿真实训系统,加强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最大限度发挥两者的协同育人效果,多渠道、多方式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4.完成获批的创新创业类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

5.进一步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

本项目建设期间,将专业与大赛相结合,以赛促教,赛交融和,提升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也启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创新创业第一课堂年选修超过400人次,学科交叉课程超过70%,第二课堂年参与50人次。团队教师黄新春老师指导学生孟森林、樊沛阳获第十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飞天巡洋—高性能系列微小型涡轮发动机领航者”荣获2020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优秀创新创业展品奖;并在第六届“建行杯”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中荣获“特等奖”,在“建行杯”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省级复赛中荣获“银奖”。 团队依托通航/无人系统动力工程中心的“无人系统用高性能系列微小型涡轮发动机研制及产业化”项目获得第五届中国航空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荣获2020中国空天动力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获得2020年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相关知识产权成果正在转化过程中。宣传和推广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模式,产生了重大社会效益。

 

 

 相关获奖证书

总之,本课程以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为一体的高层次应用型科技人才为目标,通过发挥师资队伍的学科交叉优势,构建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育人体系、提升课堂教学的环境再造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以涓涓细流汇成河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提升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上一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第3期 航空学院:校企联合课程——《飞行器设计学科新进展》 下一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第1期 生命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导论》——课程思政嵌入研究生课程建设初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