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

建设研究型、创新型、服务型一流研究生院

【学院动态】课程中主动引导学生进行“现场学术评判” ——研究生课程教学个人认识

发布日期:2020-04-11     作者: 肖洪

前言

按个人理解,研究生课程教学相比于本科生教学,更应该强调技术的前瞻性、学科的前沿性,也就对课堂的活跃性、师生间的互动性特别是对抗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2019年在剑桥大学三年做访问学者和研究助理(Senior Research Fellow)期间,本人曾开设过三门课程,其中纯数学系本科生课程2门、卡文迪许实验室研究生课程1门。刚开始上课,几乎每次课完后都大汗淋漓,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术对抗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类学术对抗随时都会发生、剑拔弩张、不顾及任何情面,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续很长时间内,我不停思索这类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如何使之适应东西方文化差异和现实国情,如何改良使之能够在西工大这类工科院校中尝试。2019年回国后,本人开始在所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中逐步实施,根据学生反响,不断反思调整。针对此次疫情线上授课的特点,主要做了如下措施和调整。

一、基本做法

1、给学生提出“必须课堂上当面反驳教师学术观点”的硬性要求

QQ群内昵称对所有学生编号,比如1号张三,2号李四等。教学开始前,教师自我介绍以拉家常为主,增加和学生间的亲近感。随后特别强调两点:一是,老师本人学术水平有欠缺,很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和失误,特别希望学生能当面及时指出来;该条目的是自我降低学术身份认可,拉进与学生间的距离。二是,以开玩笑口吻硬性规定学生在本学期课程结束前必须课堂上当面反驳教师一次。

课程授课中间“一心二用”,随时随机按学生编号询问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并询问学生“老师刚才的观点或者说法你觉得准确不准确”。一方面使得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全神贯注,按编号询问又不使得学生感到老师是针对自己,以消除部分学生的戒备心理。另一方面,在数次被教师征求意见后,学生心理负担会慢慢减轻,会逐渐适应学术争辩的氛围,增加自己参加学术论战的勇气。

2、主动犯错,引导学生对教师进行“现场学术评判”

在前几节授课过程中,作为主讲教师,本人主动故意犯下比较明显的学术错误,并过后随机询问学生刚才的问题老师本人有没有理解错误。很多学生认为这是难得的给老师挑错的机会,使得学生探索精神倍增。在后续授课中,错误或者失误越来越隐蔽,不深入理解学生很难发现。基于好奇心理,学生精力也可能愈发集中,并且也可能会愈加自告奋勇参加课堂论战。对于教师自己没有理解透彻的前沿内容,也及时分享给学生,征求学生意见,引导学生对教师进行“现场学术评判”,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更为重要的是,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我国科学文化实例为引导使得学生树立起“改变世界的壮志雄心”!

3、PPT教学为辅,手写体教学为主

PPT教学可以展现手写体无法展现的形象生动内容,但个人认为不能完全代替手写体教学。在完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教师能够完成手写体教学是主讲教师个人教学和学术水平的真实体现。在授课过程中,以PPT教学为辅,主要以共享白板代替黑板,逐步节奏推进核心内容的教学。特别是严格的数学物理过程,本人一定采用板书的形式在学生监督下完成数学推导。一方面把严谨的科学精神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在推导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空间并随时随机提问询问,增加学生的印象,改善教学效果。

4、以工科教学为主线,大幅度增加相关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的知识延伸

在授课过程中,以工科课程为主线,大幅度增加相关的学科背景简要介绍。以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学课程为例,一方面课程教学扩展到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和气体动力学等技术基础学科的相关技术做法,另一方面进一步延伸至相关的数学、物理进展和学术观点争鸣,并特别简要介绍与之相关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等相关内容。如以航空发动机压气机效率讲述,扩展到等熵压缩功,延伸至熵理论,进一步介绍1968年诺贝尔化学奖和2010年、2018年菲尔兹奖获得者的主要贡献。使得学生一方面掌握技术学科的前沿进展的同时对基础学科有概貌性了解,大幅度开阔学生的学术眼界。

二、感想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个人理解教书育人是主线,科研的目的是辅助教学,也更加强调大学科研的原创性探索。教学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人情感特别是对本职工作的使命感和荣誉感,甚至被称之为“良心活”。但不管如何,教师这个职业最大的乐趣在于“即使你有如此失意,但至少你还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表演舞台”。以上仅仅是对教学工作的粗浅认识,很多地方不成熟甚至是不合适,恳请能得到学校同行和前辈的批评。借助于剑桥大学原校长的一句话,我们的所有目标都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得我们的学生能真正引领世界并具备改变世界的能力,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努力成为学生的表率。

附:

“一个理想的学生应该拥有极高的学术天分,和刻苦学习的潜能。同时,他必须独立,并且在学术上有自由思考的能力。他要有志向,去不遗余力地鞭策自己;更重要的是,他必须具有改变世界的壮志雄心!“ ——原剑桥大学校长乐思哲答中国记者柴静问

(文/肖洪,审核/王占学、闫育周)

上一条:【学院动态】生命学院研究生线上教学优秀经验—李京宝案例教学 下一条:【学院动态】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光学工程博士生荣获2019年度王大珩光学奖高校学生光学奖

关闭